發掘在地特色,點亮臺灣農村
撰文者:蕭雪麗/薛名娟/陳育帆
一、農村再生發展歷程
♦緣起
在都市化的風潮及科技、工商快速發展的趨勢下,政府投入各項建設、公共設施大都以都市為主,使得城鄉差距日益擴大,造成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外移,農村發展逐漸沒落,農村生活及文化特色也逐漸消失。為重新找回臺灣農村的特色,政府乃制定了「農村再生條例」,希望得以促進農村的永續發展,打造出健康的特色農村。

♦政策發展目標
二、點線面,打造農村特色產業
因應工業化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外移,在地文化特色產業的保存,存在巨大危機。因此,為了重現農村特色產業,在地居民必須先認同本土的在地文化,才能逐步發展出農村經濟新生活。於是,發掘農村的特色「點」、在地的產業「線」、本土的經濟「面」,這三項「點」、「線」、「面」顯得格外重要,也是農村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挖掘農村特色點
案例:梨梗鉛筆(台中后里仁里社區)
故事:每當在梨子採收的季節,仁里社區的天空頓時多了幾幕突兀的白煙,空氣中伴隨著刺鼻的化學氣味,這是廢棄的嫁接梨枝燃燒後的產物。這裡的農民是利用焚燒的方式解決梨梗,因為採收後的廢棄物也多,農民沒時間分類,就乾脆把全部的垃圾都使用焚燒的方式處理,使得在燃燒的其中產生了有害物質。 然而,梨理人不忍社區被被焚燒的廢棄物產生污染,便重拾被農民廢棄的梨梗,發想出具有環保意義的「黎煙筆」,不僅解決污染問題,也為社區發展出具有故事的文創品。
-
照片來源:台灣最美農村故事館
-
照片來源:台灣最美農村故事館
♦轉化為具有經濟效益之體驗或特色物
案例:蓑衣鍵盤刷(苗栗銅鑼九湖)
故事:在苗栗縣的銅鑼鄉就有間簑衣博物館,完整的保存了簑衣的製作流程,館內還存放一件號稱世界最大的簑衣,而因為蓑衣的製程細膩,防水的功能比雨衣還要好,但因為科技日新月異,石化產業興起後,塑膠業也跟著崛起,因此當塑膠雨衣問世後,傳統的蓑衣漸漸不再有人買,直到現在也幾乎沒有人會做了。因為蓑衣博物館的成立,苗栗蓑衣文化逐漸的又被重視,甚至發展出創意文創商品「蓑衣鍵盤刷」,不僅符合現代人大量使用電腦的需求,還可以完整保留傳統技藝的文化。
-
照片來源:掌握在地產業輔導眉角 讓社區好好玩 課程
-
照片來源:掌握在地產業輔導眉角 讓社區好好玩 課程
♦融入在地故事,將效益擴散到全社區
案例:稻草捲、稻草迷宮、稻草按摩棒 (雲林大埤三結)
故事:雲林縣為全國稻米重要的產地之一,尤其大埤鄉又是全國水稻栽種面積最大的鄉鎮,因此雲林縣大埤鄉的三結社區居民就利用了稻草創造出稻草捲、稻草堆等限定景觀。不但如此,在地的農民更利用了稻草,發想出稻草按摩棒、草編文創藝品來增加收入,更發展出稻草文化節活動,有著紮稻草、滾草球、草編DIY與擔稻草比賽等等,提升稻草的附加價值,把稻草商機擴散到整個農村社區。
-
照片來源:掌握在地產業輔導眉角 讓社區好好玩 課程
-
照片來源:掌握在地產業輔導眉角 讓社區好好玩 課程
把農村在地文化結合農村特色產業,不但可以強化農村再生的觀念,還能為農村創造新的商機,發展出多元特色的創意農村,達到永續發展的新境界。
三、走一趙【台灣最美農村故事館】感受台灣農村之美
台灣最美農村故事館,販賣的不只是農村特色商品,更是一個蘊含豐富農村故事的空間。 台灣最美農村故事館的logo有著台灣藍鵲、飽滿的稻穗及富饒文化之船,象徵台灣擁有豐富的生態、產業及生活文化。而在船上承載的是福爾摩沙最美的山川河流(logo上美字的橫線代表從北岸的淡水河到南島的高屏溪,中間的山形帶表著連綿的中央山脈),整體也意含著多元族群及物種的融合。走一趙台灣最美農村故事館,讓故事館主人帶你探訪台灣每一個農村背後最動人的故事。
【台灣最美農村故事館】臉書粉專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520twbw/
#產業創新 #地方創生 #農村旅遊 #WeMakeItAmaz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