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成服務型智慧政府的根本之道-從資料治理做起
撰寫者: 智慧城鄉處 協理 白弘杰
綜觀先進國家數位政府的發展趨勢,資通訊應用在公共治理的角色從早期「協助公共事務管理」演變至當前的「創新公共治理效能」,隨著數位經濟發展,更逐漸轉變「創造公共服務價值」的發展目標,運用新興技術優化政府服務流程、創新為民服務型態,滿足民眾需求,成為推動智慧政府重要精進方向。(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服務型智慧政府2.0推動計畫)
因此,不論是中央機關還是地方政府紛紛提及「政府數位轉型」一詞,透過「政府數位轉型-一本必讀的入門書」內容發現政府已從「資訊公開轉型為資料開放」、「經驗型決策轉型為循證式決策」、「選舉公投轉型為電子投票」,甚至,以民眾為出發點來思考政府服務的價值並且掌握網路輿情趨勢;另外,從國發會所提出「服務型智慧政府2.0推動計畫」的計畫目標與推動策略內容可以發現智慧政府正朝向「資料驅動創新服務」、「加速跨域資料整合」及「深化新興科技應用」等三個面向發展;然而上述不論是數位轉型還是智慧政府的發展,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基礎建置即為以「資料」為骨幹的數位創新作為。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服務型智慧政府2.0推動計畫
活用資料須從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開始
盤點物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人工智慧、輿情分析等資通訊技術發展趨勢,大家不難發現上述的技術再怎麼厲害最後還是要靠「資料」,就像是廚師一樣,雖然本身擁有一手大師級的廚藝,料理的一開始還是要出門去買菜,為自己的創意料理去計畫、準備、挑選、構思混搭及烹飪方法等管理手法去管理原料,因此再談新興技術前我們就需要從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開始,而國際間談到資料治理框架手法也蠻多的,首先為國際資料治理研究所(DGI)於2004年推出了DGI資料治理框架,為組織資料做出決策和採取行動的複雜活動提供5W1H法則進行設計,讓組織可以透過大架構原則快速盤點組織整體資料;另外,國際標準組織ISO於2008年推出第一個IT治理的國際標準:ISO38500(已延伸發展至ISO38505-1),框架中定義了目標、原則及模型,基本原則闡述了職責、策略、採購、績效、符合及人員行為;GARTNER對於資料治理的定義是“一種技術支援的學科,其中業務和IT協同工作,以確保組織內部共享資料資產的一致性、準確性、管理性、語義一致性和問責制;國際資料管理協會(DAMA)也推出DMBOK2(資料管理知識體系)對於企業資料治理體系的建設有一定的指導性;然而上述各項資料治理框架,我們建議組織可以視自身資源環境規模與制度進行評估導入,或者以DGI所提出的5W1H進行引導盤點亦可方便快速上手。另外,有此可見,資料治理並不是新興的領域知識或技巧,而是組織數位化發展的重要基石,然而這樣的框架卻是要從組織內部最深處由下而上體質改善的基本功,鮮少被人重視與提倡,如同練武功一樣,大家總是想要快速學習一招半式,但忽略了應要先把馬步紮穩。

資料來源:國際資料治理研究所,資料治理框架
創新服務價值來自需求,活化資料來自資料生命週期管理
在本文一開頭即談到國內將邁向服務型智慧政府的願景,並且目標希望以資料驅動創新服務,但是如果資料本身不具備「活化」的特性,這樣子,我們談的循證式施政決策或人工智慧輔助判識真的可以給我們最正確、最適合的答案嗎?我想應該不行吧!因此國內外現階段所提倡的資料治理都朝向發展「巨量存放」、「即時更新」與「空間特性」的高價值資料,然而,我們認為除了認識高價值資料特性外,組織應該發展一套專屬於自身需求的資料生命週期管理系統,從計畫、建立、產製、發佈、分享到刪除等資料生命週期階段,我們可以先行了解組織之間整體資料流通的過程,進而制定出對於組織資料資產的標準作業或輔助系統,並且在整個過程中探討資料的安全性,進而有效活化組織之間的資料交換與加值應用。

資料生命週期管理
資料為王,但不管理資料必將滅亡
我們都認為數位轉型是重要的,因為全球已進入數位化時代,以智慧政府、資料治理,強化國家發展動能,成為各國政府趨勢,但是,在發展數位化的過程中,我們獲得了很多資料,也視資料為王,但是如果我們不去探究資料如何轉換為知識,這樣資料池(Data Pool)也只是一攤死水,想要活化資料就必須先從資料治理做起。